俗話說“早餐吃得像皇帝、午餐吃得像平民、晚餐吃得像乞丐”,作為一日三餐中的一員,晚飯一直處于頗具爭議的尷尬處境。“過午不食”乃養生之道,不吃晚飯=排毒,減肥從不吃晚飯開始……然而,不吃晚飯,真的這么有奇效嗎?
一、為什么很多人選擇不吃晚飯?
都說減肥是“三分靠練,七分靠吃”,對于很多不愛運動、又想保持身材的人來說,不吃晚飯仿佛是一個絕佳的減肥方法。
食品科學碩士彭亦谷表示:不吃晚飯掉體重的情況,確實存在。因為人的體重不僅僅是由脂肪控制,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水分在控制。不吃晚餐,減掉的其實大多是水。一個成年人,體內水分含量約占體重的65%。水分在人體內短時間波動很大,但是脂肪和肌肉在短時間內波動不大。因為人體可以通過流汗、排尿等渠道直接排泄水分,但沒有直接排泄脂肪的通道。
從功能醫學來看,進食有啟動體內新陳代謝的作用。體內代謝是人體生理活動最基本的需要,而代謝是有周期性的。如果不吃晚餐,全身代謝減慢就沒有能量,最常見出現的問題就是會使肌肉分解能量,但這種分解代謝會產生大量代謝廢物,需要排出體外,晚間飲水量少,有毒物質的積聚就會增加。
所以剛開始堅持不吃晚飯,身體攝入熱量出現大幅下降,體重肯定會下降。但減肥并不是看體重下降了多少,而是看脂肪減少了多少。
二、不吃晚飯的真相竟然是這樣?
有研究表明,長期不吃晚飯反而可能會使體重增加。
減肥的關鍵是碳水化合物的長期總量控制,不吃晚飯的人往往會因為饑餓感而去吃零食,甚至在其他兩頓飯吃得更多來補充和滿足,又或者因為餓得睡不著,干脆報復性吃宵夜。所以,單靠短期少吃一頓飯這種方式根本沒有辦法減肥。即使短期奏效,體重下降,也無法長期維持,沒多久就會體重報復性反彈了。
不吃晚飯還要當心身體“報復”:
1、沒有精力參加合理的體育鍛煉,身體代謝率降低,從而養成“易胖體質”。
2、肚子餓的時候,胃里空空,沒有東西消化,胃酸可能會傷害胃黏膜,而引發胃部不適,甚至出現胃炎、腸炎等消化問題。
3、長期不吃晚飯,膽汁不斷空分泌,特別容易引發膽囊炎和膽結石。
4、長期不吃晚飯比健康三餐人群更容易罹患自體免疫系統疾病,還易造成營養不良,一段時間之后,抵抗力降低,更容易生病。
5、不吃晚飯會產生饑餓感,導致心情也容易產生不愉悅。
6、晚餐時間沒有足夠的能量供給,會使入睡變得艱難,好不容易睡著了,還可能再度餓醒,影響夜間的正常睡眠。
三、晚飯要吃,但要這么吃!
不超30%,控制熱量攝入。既然必須吃晚飯,吃多少才合適呢?一般來說,相較于白天,人們在夜間的活動相對較少。所以,與早餐、中餐相比,晚餐宜少吃。一般建議晚餐所供給的熱量不超過全日膳食總熱量的30%,減肥人群則應該依據自己每日的熱量計劃來確定晚餐的熱量攝入。
葷素搭配,查缺補漏。晚飯的進食內容應以谷薯類、蔬菜、菌藻類、豆制品和魚禽類等營養均衡、低熱量、易消化的食物為主。在食物種類上,最好選擇與早午飯不同的蔬菜、肉類等,為營養做一個“查缺補漏”。比如午飯綠色蔬菜較少,晚飯就可以多吃些綠葉菜,補充每日所欠缺的營養素,平衡膳食營養。
晚上6點最佳,寧吃早不吃晚。按照每晚10點是就寢時間算,晚餐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晚上6點左右,盡量不要超過晚上8點。因為胃需要用3個小時來消化食物。如果不得已吃得太晚,不要馬上睡覺,要留給食物足夠的消化時間,間隔至少2個小時之后再躺到床上。如果吃完晚飯馬上躺在床上,此時胃還在進行消化工作,不但不利于吸收,還會引發胃炎。
細嚼慢咽,消化才好。晚飯要細嚼慢咽,有助于營養吸收和食物消化,還能增加飽腹感、控制進食量、保護牙齒、穩定血糖。吃晚飯最好控制在30分鐘左右,進食不宜過快。
均衡膳食,吃好一日三餐,不吃晚餐的“懶人”減肥法并不提倡,健康減肥才是王道噢!(來源:健康報)